2010- 12 - 26

阿朗壹古道,從屏東縣滿州鄉的佳樂水到台東縣的卑南,原來屬於恆春琅嶠卑南古道的一段,是清同治13年至光緒21年間(1874-1895)先後開闢的八條東西越嶺道路之一,也是台灣最南端的古道。她是全台灣僅剩的四段沒有公路的海岸線之一,沒有人工建造的水泥防波堤和消波塊,只有屬於自然的海浪與礁石。近年來因台26線的計劃開通,加之台東南田村可能成為核廢料的堆置場地,讓阿朗壹古道在這幾年開始熱門了起來。

看過pine拍的阿朗壹照片後,就一直很想走這段全台灣唯一沿著海岸線前進的古道,這次終於能如願以償了

這次的行程是由台東縣達仁鄉南田村往南走到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可惜今天是陰天,不是昨天的陽光聖誕節。揮別了熱情的民宿老闆娘後,開始邁向期待已久的阿朗壹古道。


領隊出發吧越過那座山

IMG_6522_new.jpg 


7:50 從台東南田石灘出發

IMG_6528_new.jpg

一望無際的太平洋,滔滔浪花終日拍打著南田的礫石海灘灘上多的是大型漂流木,走在礫石灘上,只能慢慢地一步步向前走。這片礫石灘就是大名鼎鼎的南田石」的家鄉同行的隊友們紛紛停下來撿拾灘上的南田石直到領隊怕擔誤時間開始催促後才專心前進。

南田石

IMG_6538_new.jpg

台東縣達仁鄉濱臨太平洋的村落南田村,與屏東縣旭海村接壤南田舊稱「難田」或「爛田」,村名依諧音定為南田。達仁溪沖刷石頭入太平洋,形成南田石灘,海浪撞擊大小石頭,聲如洪鐘,尤其是傾聽石頭與海水滾動聲音的「南田聽海」,是漫步在海邊最大的享受。這裡出產的石頭被雅石界人士統稱為「南田石」,由石英砂沉積岩構成的南田石早已聞名海內外可供撿石的海岸線約十公里。每塊石頭都有不同的紋路,經由潮汐、海浪的不斷拍打,長年下來形成一顆顆小巧圓潤,石上點綴著由白色礦物質所形成的各式圖案南田石


IMG_6555_new.jpg  

天氣越來越差陰天的礫石灘,很有陰鬱的壓迫感亂石崩雲,驚濤駭浪,悼念起曾經在這裡發生過的種種還是山雨欲來風滿樓,哀慟可能將被破壞的未來 ?

傳說中卑南族的南王部落在協助清朝官方平定林爽文事件後,勢力大增,取代原來由知本部落掌握的霸權,使知本部落的人紛紛由阿朗壹古道遷徙到恆春以躲避南王部落。在被南王追擊的過程中,某位懷孕的知本部落婦女在一個退潮後才會露出在海面的石頭上生產憤而詛咒從此所有經過此地的人都要掩面而過。今天的陰雨天氣讓這個先民總是膽戰心驚通過的禁語之地,看起來更顯沉重。

那塊傳說中知本婦女含恨詛咒的大石,如今何在 ?

IMG_6577_new.jpg

8:45 到達觀音鼻北口

要攀繩而上120公尺到達山頂的海岸林這裡要排隊高繞,會有點小塞車

IMG_6578_new.jpg

從觀音鼻最高點俯瞰剛剛走過來的南田石灘

IMG_6587_new.jpg 

從最高點俯視觀音鼻下方

IMG_6597_new.jpg  

據說在大退潮時可以直接跳石繞過地岬到達南田村,但是不慎失足就得從此住進太平洋了,還是乖乖攀繩高繞吧

然後在觀音鼻南口攀繩而下35公尺繼續海岸路線

IMG_6603_new.jpg  

觀音鼻是整個阿朗壹古道中最驚險的路段這一段高繞要攀繩上下45-60度的坡度,雖然高度並不高,但是踩踏點並不是穩固的石地而是可能崩落的砂土地還是要小心。

 

接下來的路是一整片的崩落山崖,有許多突出海中的散落大石。這一段的路都是在海岸邊踏浪而行等海浪退時再拉繩快速前進就可以不讓鞋子被打溼。不過看到可以比人還高的浪頭,要安然過去確實要抓好時機,我的球鞋很得意地安全過關

IMG_6621_new.jpg 

一路都是這樣的大石和崩裂的小石

IMG_6627_new.jpg  

10:30 抵達礫石與細沙交會的沙灘

IMG_6656_new.jpg 

回來後查了地圖,應該是觀音溪的出口。之前都是礫石灘,這裏開始出現大片的沙灘。


11:30 抵達旭海派出所

這就是我們剛剛走過的美麗海岸線,阿朗壹。天氣稍微好轉,浪花拍打著海岸,像極了黑絨裙尾鑲著白色蕾絲。沒有人工建造的消波塊與防波堤,才讓這段海岸能保有它原來的美麗。

IMG_6661_new.jpg

這二天走了二條深具歷史意義的古道阿朗壹古道自古以來就是平埔卑南排灣等各族先民來往東部和恆春半島的重要陸路林爽文朱一貴的殘軍在此被追擊而在牡丹社事件中協調日方和排灣族統領斯卡羅族恆春十八社的總頭目Jagarushi Guri Bunkiet(漢名 :潘文杰),當年也曾陪著鵝鑾鼻燈塔的設計師Taylor走過阿朗壹

 

< 交通 >

大眾運輸

1. 從旭海進入阿朗壹 : 班次較多

在屏東火車站搭乘屏東客運到恆春,再轉搭恆春--鵬園路口恆春--石門路線,在旭海溫泉下車。

2. 從安朔進入阿朗壹 : 班次極少

1) 從國光客運高雄站搭客運前往台東,在安朔站下車,沿台26線步行前往。

2) 在大武火車站搭鼎東客運往安朔安朔國小站下車,沿台26線步行前往


****************************************************************************************************

阿朗壹古道形成的年代很早,據信遠在十六世紀外來民族尚未進入臺灣之前,這條古道即為住在臺灣南部中央山脈的東西兩側魯凱族、排灣族、卑南族及阿美族等各族先民來往台灣西南平原、恆春半島與東部地區重要陸路交通要道原來可能只是沿河谷走出來的小徑。荷治時期是荷蘭人到東部的採金道路亦是康熙年間清廷征討朱一貴(1721年)、林爽文(1786年)事件時,部隊行軍所走的路線。

阿朗壹古道的正式興建,是在光緒3年(1877年)發生牡丹社事件後,清朝亟思突破台灣東部長久以來的孤立狀態,以便加強軍事與經濟的控制,沈葆禎受命任巡視台灣,為建立良好的防衛及交通系統,於是力主開山撫番,開闢台灣西部的山路,共分北、中、南三路打通中央山脈北路是由噶瑪蘭蘇澳至花蓮奇萊中路是由彰化林圮埔至花蓮璞石閣(玉里)南路是由屏東射寮至台東卑南,以確保後山國防安全。

南路當時共有四條,分別為:赤山卑南道(又稱崑崙坳古道,1874年袁聞柝開設)、射寮卑南道(又稱南崑崙古道,1874年張其光開設)、楓港卑南道(今之台九線(南迴公路),1877年鮑復康開設〉及瑯喬卑南道(1877年由恆春知縣周有基開設)。其中瑯喬卑南道,早在清政府征討朱一貴及林爽文叛亂時已形成,它是依部隊行軍舊道而開築:起自瑯喬(恒春)經射麻里(永靖)、豬澇束(里德)、大古公(長樂)、九棚,到八瑤灣後沿太平洋北上,再經牡丹灣(旭海)、阿朗壹溪(安朔溪)、巴塱衛溪(大武溪)最後抵達卑南(台東),全程共計二百多公里。而阿朗壹古道即是指瑯喬卑南道海線(旭海漁港經牡丹鼻、觀音鼻至台東縣界塔瓦溪約四公里海岸)部分,由於安朔在清代名為「阿朗壹」,所以這段古道就被泛稱為「阿朗壹古道」。

相傳當年林爽文殘黨千餘人竄入卑南覓(台東縱谷),卑南族南王部落因協助清政府搜捕有功,取代了知本部落成為卑南族王權的掌控者,知本人也因此開始遭受到南王人的欺壓,不願忍受南王人欺凌的知本人紛紛經阿朗壹古道舉家南遷至恆春半島。而大約在清朝光緒初年(1874年),原本住在屏東高屏溪下游的平埔族馬卡道族,因為不堪漢人壓迫,陸續南下恒春附近,再因當時恆春半島遭洪水侵襲,家屋田園流失,倖存的馬卡道人紛紛離開恆春地區,沿著這條天然古道往東部尋求新天地。南遷的馬卡道平埔族人、四重溪的排灣族人、恆春的阿美族人、南遷而來的知本社卑南族人及以客家人為主的漢人,相互通婚以後,形成了一個新生的融合民族,在日治時期開始被稱之為斯卡羅族

1877年起至1885年中法戰爭前夕,古道一度成為清廷駐台官吏、軍隊及多數漢族(閩、客籍)墾民前往後山唯一且最重要官道。琅嶠卑南古道是清末所闢聯絡台灣東西部交通最早貫通官道(1877~)之一。

中法戰爭後,台灣政軍中心從台南北移台北城,加上路程較近及行旅較安全的浸水營古道開通後,逐漸荒廢棄置,爾後因長期軍管影響,台灣環島公路網(台26線省道安朔-旭海段)在此中斷未修通,且該段古道離最近都會區屏東市及台東市交通均相當遙遠,是台灣平地陸路交通最不發達最偏遠的地區之一,沿途人煙罕見,景觀自然原始,有「海角天涯」之稱,至今仍保留部分古道殘基及較原始風貌

二次大戰末期,日軍為防美軍跳島戰術從牡丹灣 (旭海村)登陸,炸毀部分古道路基,目前僅剩旭海漁港經牡丹鼻、觀音鼻至台東縣界塔瓦溪約4公里海岸,因中山科學研究院的九鵬基地在此,過去長期軍管影響而仍保留部分古道殘基及較原始風貌。2006年公路局推動「台26線安朔至港口段公路整體改善計畫」,著手開闢台東縣南田段到滿州鄉港仔段的公路,古道開闢公路因環保團體的反對而揭開了神秘的面紗,越來越多人到古道探秘。


資料引用出處

天涯 海角 阿朗壹古道

恆春卑南間郵便路線

***********************************************************************************************************************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古道 阿朗壹古道
    全站熱搜

    lemony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